电子信息学科研究院正式成立于2024年5月,其前身为南阳市人民政府与南阳理工学院2019年12月协同共建的南阳大数据研究院。研究院现位于南阳理工学院科技园4层,拥有14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,为高水平科研创新、产学研协同及跨学科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空间与设施条件。
研究院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52名,其中专职研究人员15名,博士占比100%。依托 “多模态信息智能处理创新团队”“光量子信息科研创新团队” 两个校级科创团队,形成了一支以高学历、专业化、多学科交叉为特色的科研队伍。在平台建设方面,研究院已拥有“河南省光电子器件设计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“南阳市通信信号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“南阳市光电子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”等多个省市级科研平台,研究领域涵盖信息与通信、智能计算、光电信息、图像处理等电子信息核心方向,为前沿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围绕电子信息学科发展规律与区域光电产业升级需求,研究院确立了三大核心任务:一是系统推进数字光电重点实验室建设,构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,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;二是紧密结合区域光电产业的技术瓶颈,建立“需求挖掘—联合攻关—成果转化”的协同机制,助力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;三是积极推进电子信息硕士学位点建设,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,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。
针对南阳光电产业链“上游—中游—下游”的全链条发展需求,研究院设立了四个专业研究所:光电信息技术研究所、通信信号处理研究所、智能计算研究所和图像处理研究所,形成了覆盖电子信息核心领域的学科布局:
(1)产业链上游与中游:聚焦光电功能材料、专用光电器件制备与光电系统集成,重点突破材料合成、器件性能优化与系统兼容性等关键问题,夯实产业技术基础;
(2)产业链下游:围绕“光电数智化”应用场景,前端以计算机视觉为核心,开展图像识别、目标检测等智能感知研究;中端以高速率、高可靠无线传输、大规模连接和量子光信息(量子信息)为研究方向,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;后端侧重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与国产工业软件开发,推动数据驱动的产业数字化治理。
研究院紧密结合区域产业与学术前沿,已在多个方向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与技术突破:
(1)面向精密产品设计与制造需求,在光学镜头、光电模组和整机系统等领域开展研究,攻克了特种光电器件制备、光电功能薄膜设计与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,在“高亮度广色域激光显示光源”“双远心光刻系统”“微纳光学功能薄膜”等方向实现突破,相关成果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前景;
(2)响应工业软件国产化与智能化升级需求,在自主工业软件、图像智能检测与增强成像等领域取得核心进展,突破了“跨平台国产工业软件”和“全景真彩色光电成像算法”等关键技术,构建了“感知—处理—应用”全链路技术体系,为学科交叉与产业升级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。
(3)针对数字光电系统中“数据高可靠 / 高速率 / 大规模传输”及“目标定位追踪”核心问题,聚焦阵列天线、低时延短包通信、智能反射面辅助通信等关键技术,在 “RIS 辅助宽带通信系统高维信道估计算法”“射频信号定位与建图技术”“非完美信道下超可靠低时延通信控制” 等方向实现技术突破,相关成果产业化应用路径明确。
此外,研究院牵头开展“基于里德堡原子天线的无线通信与定位”研究,深入探索光量子与电磁波耦合机理(里德堡原子与电磁波耦合机理),为学科交叉创新与产业技术迭代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。
研究院坚持以“学科引领产业、产业反哺学科”为发展理念,通过全链条技术布局、成果转化与人才输送,为南阳光电信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提供关键支持,有效打通高校科研资源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协同路径,助力区域电子信息学科与光电产业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。